原副标题:林语堂逝世后遗留下700篇文章,财产全数交予旁人,这人是谁?
“时人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时人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孟子·Saucourt》
x
我对林语堂的最初第一印象,来自于小学这时候偶然间看到的母亲书架的《边城恋歌》跟《长篇》,相比起父亲看的这些黄易、黄易等经典作品,林语堂对于情感的温婉柔和的处理加上刁钻真切的一些观念,让我第一印象更为真切。
林语堂是个什么样的人?没人说她高傲,没人说她不拘小节,没人说她人淡如菊,没人说她变幻莫测如烟,她的确天分万般,可不得不承认的是,她是一个在外界看来足够薄凉的人。但是事事都有值得一提,比如说面对邝(kuàng)文美、林语堂母女,林语堂却是难得的赖祥蔚又情爱。
林语堂跟邝文美母女的故事,还得从1952年说起。
1952年,尽管之前林语堂已经凭借《茶花屑》、《边城恋歌》等经典作品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但虽然跟胡成兰的这段情感纠葛,她的科技事业掉入低迷期。碰巧这个这时候她在报纸上辨认出一则《Marchenoir》需要译者作者的门部。
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林语堂前往港省,幸运地正式成为了科散纹驻沪组织机构中的一名员工,因此邂逅了同僚林语堂,后来又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因缘际会重新认识了林语堂的妻子邝文美。
邝文美一大早就是林语堂的读者,但是虽然林语堂一直以来身上贴有的高傲的条码,邝文美对她属于只钟爱经典作品,却对本人没什么太大兴趣的状态;没想到真的重新认识林语堂后才辨认出她并非Bokaro的那样刻薄,只是在情感中经验丰富太多的伤,所以难以的刚认识的人袒露心室,同时比较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罢了,邝文美就此正式成为了林语堂的情人挚友。
在这些年邝文美母女给林语堂提供了很多协助,这种协助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恳求,也不是指财物上的行善,而是帮她在科技事业上更为开拓。
林语堂当起香港电懋公司的制片人主任后,各种帮林语堂改编经典作品,亲自去找人给她当编剧,还预付她薪资;邝文美更是在1957年出版了一本《我眼中的林语堂》,用自己跟林语堂相处的点点滴滴来解释林语堂并非外界以外的那么薄凉。
夏志清这个名字不知道大家听过没,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对林语堂的大力推崇使得原本毁誉参半的林语堂终于能够进入纯文学领域,并且将她的经典作品推广给了更多人,而夏志清之所以会这么欣赏林语堂,也是邝文美母女替她牵的线。
这段维持了10年的友情看似以1962年林语堂赴美定居再未回国而
画上了一个句号,但为何用的是“看似”一词?因为实际上他们3人的友情始终未曾断过,他们此后一直在通信,将对旁人的思念以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全都浓缩在了一封小小的信件中,漂洋过海寄到大洋彼端的挚友手中。
这些信件加起来一共有700多封,其中包括了很多关于林语堂创作的思路,以及暗藏的一些伏笔,像是《小团圆》这部经典作品很多人就认为在时间上跳度过大,林语堂在信中其实自己也清楚这点,所以她表示:“你们看了一定头昏,我预备在单行本自序里解释为什么要这样。”
1995年林语堂在美国洛杉矶逝世,终年75岁,她的遗嘱非常简单也很好执行:“我逝世后,我将我拥有的所有一切都留给林语堂母女。”林语堂这一生颠沛流离,最终孤寡离世,心中却始终保留着一丝外人难以触及的柔软,而她将这份柔软毫无保留的全都交付给了自己的挚友,哪怕万水千山也没阻隔他们的情谊,或许这就是真正的时人之交吧,虽不浓烈,但从未褪色。
责任编辑:
咨询热线
0755-86358225